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

赞本禹志愿服务队

情驻春苗兑诺言,传承薪火势燎原。

穷山支教播希望,困境捐资助病残。

雨润松枝千岭翠, 智开童慧万泉甜。

烛光闪闪青春靓,恰似明灯启后贤。

2004年2月12日,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支教老师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在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抗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这样评价徐本禹,从此,“本禹”变成了志愿精神的代名词。2002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徐本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23天。2003年7月为兑现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徐本禹放弃读研,离开熙攘的城市,来到贵州穷山僻壤,开始了两年的支教生活。华中农业大学破例为其保留两年学籍。
        2005年7月,为了把徐本禹的支教活动延续下去,帮助当地的基础教育事业,华中农业大学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支教志愿者,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到贵州接替回校的徐本禹,“本禹”志愿服务精神被继承起来。
        爱心接力 播洒希望
        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活动被纳入到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贫困地区小学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群体。十年来,在爱心的感召下,41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志愿者接过徐本禹的接力棒,赴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十年薪火相传,十年爱心接力,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积极为当地贫困学子争取资助,已资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出大山,有的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向社会为当地小学募捐8万余册图书与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为20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庐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改善了当地的基础办学条件。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积极协调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7 年来,共有200余名贵州省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对促进山区教育发展和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薪火相传 花团锦簇
        2006年,在徐本禹的带领下,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为主力军,学校组织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爱心社以“扶贫济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宗旨,通过汇聚社会爱心,致力于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师生及社会各类病弱残儿童的教育、生活等问题。另外,学校划拨20万元专款,设立了“本禹”志愿服务基金,立项支持大学生爱心公益活动。在“本禹”精神的感召下,同学们以班级、专业、学院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志愿服务队,着力开展“心手相牵,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和暑假赴贵州贫困山区支教活动。所有这些志愿服务团队,后来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本禹”志愿服务队。201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弘扬本禹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在贵州支教期间的党员教育,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大山深处的本禹希望小学成立了“本禹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在本禹精神的感召下,学校逐渐形成了青年爱心圈,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志愿集体和志愿者,如荣获“湖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在毕业离校时、全班同学仍齐心协力、帮助身怀白血病的同学陈天天的“天天班级”,以“扶危济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宗旨的“爱心协会”,开展“做华农好人”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张瑜服务队”,志愿服务与扶贫帮困相结合的“食科一家人”,“湖北省舍己救人英雄大学生”张瑜、“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王凤竹……
        感动社会 引领风尚
        十年来,以徐本禹为核心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新华网、湖北日报、贵州日报等媒体先后大篇幅报道研究生支教团十年来扎根基层、奉献社会、传递爱心的感人事迹。为记录支教团感人动人的故事,传播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织专题报道组,田悦、龙华两位记者深入大山深处,和支教团成员同吃、同住、同生活20天,用镜头和笔墨以及连续的大幅度的新闻报道真实再现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可歌、感人的故事。中宣部新闻局在《新闻阅评》中高度评价和肯定了研究生支教团的优秀事迹。
        十年爱心传递,十年记忆感动。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贵州支教十周年座谈会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朗坤说到:“我眼中的徐本禹是爱的辐射源,是偶像一样的大哥。本禹的低调、勤奋让我感受到本色的力量;山里孩子‘有困难找本禹大哥’,让我感受到温暖的力量;华中农大的支教接力团队,全国公益活动的热心人士,让我感受到扩展的力量;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幸福,获得充实,让我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支教十年,让我感受到执著的力量。我会学习他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以一名志愿青年的热情,执著奉献社会,感受志愿服务带来的快乐。”湖北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袁北星教授这样称赞“本禹”志愿服务队:“他们用真诚、爱心和善行诠释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当代志愿精神;他们不计名利、不图回报,在大山深处播洒爱心和希望,镌刻着感动中国的精神符号,谱写了无怨无悔的青春乐章。”

爱心接力

杜鹃盛放遍华农
支教为先

本禹孤行轻学业
1 2 3 4
留言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