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卸征袍步未停,满身载誉不居功。
优良传统薪传火,科技推新老带青。
无悔年华捐社会,有生岁月发新声,
老来犹念强国梦,甘洒余辉谱赤诚。
来自辽宁的尉凤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有名的劳动模范,毛泽东主席曾13次接见过她。1965年党中央命名她为“毛主席的好工人”,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耄耋之年,她仍
然停不下奉献的脚步,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她关心帮助青少年、言传身教带徒弟,“我特别喜欢这种生活,因为现在我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是在把党的好传统
教育给下一代。”她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让为人民服务的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1993年,尉凤英退休了,但她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她说,现在自己再像年轻时那么干也不现实,但她要将劳模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传播给青年一代。她主动与有关部门研究科技项目,为振兴经济作出自己的贡献;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机关、企业、学校作报告上千场,听众达十多万人
。她被聘为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加入沈阳市“五老”讲师团,并担任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名誉校长。她还经常到法库县和新民市及沈阳二十中学、四十七
中学等参加“英雄中队”建设活动,深受广大师生们的欢迎和爱戴。
2011年,身为全国劳模的“大学生清扫工”夏志国与尉凤英成为了师徒。从那个时候起,两个人开始研究清扫路面垃圾的自吸
车。由于经费有限,夏志国只能采用废弃的零部件,第一代自吸车并不成功。为此,尉凤英多次赶到朝阳,与夏志国一起研究。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创新、改进,夏志国和他的
团队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研制出第四代自吸车,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永不满足,坚持创新。”夏志国说,这就是师傅的特点,她常说,你按部就班地做一些东西,一天一天一年一
年,工作就相当于倒退。
沈阳市沈河区房产局“110”房屋报修中心的38个队员是尉凤英的徒弟。下水道堵塞、上水管断裂、房子漏雨、墙皮脱落……
电话来了,就必须赶到现场。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对工作的责任感,12年来,“110”报修中心的群众满意率达到了100%。“这来自于平时对工作的钻研,也是师傅每次在会上都
强调的。”徒弟魏辉坚说。如今,这个38人的队伍已经有了多名劳模和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10”报修中心主任夏云龙说:“师徒之间传递一种好的思想,不一定非得从技艺上
来传承,她也要带出一种好思想、好作风传承给下一代。”
“传承的是思想、境界、品质。”尉凤英这样概括自己现在做的事。尉凤英要徒弟们传承下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劳模精神,
是艰苦奋斗、用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时代精神。
201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亲自会见了尉凤英等劳模代表。习总
书记在与尉凤英握手时,他亲切地嘱咐尉老要多保重身体,尉凤英回答总书记:“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也是我们老劳模的心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梦一定会实现”。她
还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传承好劳模精神,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用辛勤劳动实现中国梦,为家乡辽宁沈阳的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传薪带火 ,犹称时代老英模 |
历雨经风 ,不褪工人好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