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芳:五度支疆不老松

鹧鸪天•银龄天使姚梅芳

五载风沙两鬓霜,胡杨红柳扮银装。

铃声唤醒三更梦,披起白衣又上场。

天使志,赋琳琅。惠风好雨绽梅芳。

祁连唱响同心曲,大爱情缘满沪疆。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脑子里还有边疆同胞们需要的护理知识,趁我双脚还能步履自如,我想自己还可以帮得到他们。”五年前,被上海长海医院返聘多年的护理部主任姚梅芳,得知上海市老龄委开展支援新疆的沪疆“银龄行动”后主动报名参加,从此拉开了她连续五年支援新疆医疗事业的壮举。而每一次,她都竭尽全力,为当地医疗机构和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和先进理念。
五赴边陲 一心只念同胞健康
        沪疆“银龄行动”行动中,姚梅芳先后担任了志愿者队队长和临时党总支书记等职务,做了大量的活动管理和协调工作。按照“银龄行动”的要求,参与服务的老专家们被分成多个小组,分别赴当地不同的医院援助点开展工作,而且各家医院之间相距几百公里,所以各小组之间的联络完全依赖电话。为此,姚梅芳经常打电话和各小组进行联系,详细了解各小组开展工作的情况和老专家们的身体状况,并且鼓励老专家中的党员同志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在姚梅芳等上海老医护专家们的努力下,新疆各受援医院的就诊率大大提高,这也意味着老人们需要完成的工作量相当大。但繁忙的工作丝毫没有压倒姚梅芳这位在护理界久经沙场的老人。在库尔勒、博尔塔拉和泽普服务期间,她总是随叫随到,有时甚至不叫也到,令人感动不已的是,姚梅芳总是坚持在病房耐心指导完当地护理人员后再用餐,以至于下午两点多才吃午饭成为了常事。
        虽然工作量大,但在她看来,新疆同行和患者口中的那一声声“上海妈妈”的称呼,是最令她感动的问候。她说:“每次来到新疆都能使我感到,我们老有所为的愿望变得现实而且更富有意义。”
做好传帮带 传医技不忘送理念
        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受援助的新疆医院在医疗技术和院内培训制度等方面较为落后,如何较快地解决这些难题,正是姚梅芳最关心的。她在先后支援的巴州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和喀什泽普县人民医院手把手地将上海的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护理培训知识传授给当地护理人员,帮助当地医院打造出了一支支具有主动服务意识的护理团队。
        在支援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期间,一位体重仅810克的早产超低重婴儿在该院出生,该患儿的皮肤发育也极不完整。当地的高原气候和落后的医疗技术让医护人员们没有信心挽留这个弱小的生命。获悉这一情况的姚梅芳挺身而出,要求参与救治。她迅速调集该院的护理人员,成立了专门护理小组,制定方案,并亲自参与照看工作。在救治过程中,姚梅芳指导护理人员做好“防止感染”、“正确喂养”和“病情观察”三项工作。姚梅芳此举并不是仅仅为了救治一个患儿,她常说:“如果只是看病,我们走了经验技术也留不下来,唯有做好‘传帮带’,才能让更多当地医务人员服务更多病人。”本着这一理念,她在护理过程中叫来了很多该院的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这就是姚梅芳以“教学查房”的方式来开展临床护理指导的做法。她通过深入病房、实地查看等形式指导各临床护理人员查找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地指导并带动了3所当地医院开展护理专科业务。
        在姚梅芳眼里,护理技术很重要,但主动为病人服务的理念也不能忽略。为此,姚梅芳在当地医院主讲了《危重病人的观察、抢救和配合》、《优质服务从自我做起》等多次讲座。在具体实践中,姚梅芳经常和当地护理人员们强调,护士是最先接触患者的天使,而且护士的工作贯穿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病人,每位护士都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真正做到不厌其烦地为病人服务。
扶贫帮困 老骥伏枥甘为天使
        姚梅芳不仅仅是一位热心新疆医疗建设事业的上海老人,她还是两个新疆大学生眼中的“上海奶奶”。在了解到该县有很多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的情况后,她当即表示要资助两名贫困生,已分别考入上海和广东两所高校的维族学生阿曼古丽•赛达买提和汉族学生杨静被纳入受助名单。
        为了保证这两名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姚梅芳和泽普县教育局签订了《爱心资助协议书》,她将在两名贫困学生上学期间每月为她们各提供500元助学资金,资助金共计6万元。拥有大爱情怀的姚梅芳甚至还向该县教育局表示,如果自己今后遭遇不测的话,会在生前将所有资助款一次性打进有关账户。
        与此同时,姚梅芳还时刻关注这两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她常在电话里对这两个年轻人说,要把贫困当作人生的特殊馈赠,要在逆境中崛起,从而实现人生的自强、自立、自尊。如今这两名贫困生已和姚梅芳成为了“忘年交”,她们不仅定期向姚奶奶汇报各自的基本情况,还将勤工俭学的心得体会也告诉老人。
        姚梅芳一次次的奔赴新疆,正是因为她强烈感受到在新疆地区她能够做更多贡献,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即使回到上海,她心中依然记挂着新疆的同胞,常常电话解惑答疑,还各处寻找购买医学材料,寄去新疆供当地医疗工作者参考学习,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要留下永不回沪的医疗队。”

留言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芳华不老

城乡携手暖边陲
梅骨知春

医护援疆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