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之星

"爱心捐助站站长"杨洪璋

赞杨洪璋老师

莘莘学子敬恩师,壮美心灵睿绪慈。
勤俭花开结硕果,节约风盛育琼枝。
捐资大爱园丁梦,济困真情社稷诗。
金玉英才多励志,圭璋国士有洪思。

       杨洪璋,男,1935年出生,北京物资学院退休教师。他十几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坚持发动、募捐、回收学生不用的书本教材和衣被物品,经过细心整理,变废为宝,免费提供给家庭条件困难的贫困学生以及山区的孩子和居民。
       2000年6月,杨洪璋第一次带领学生到河北万全县顾家沟小学扶贫助教,为当地生活的艰苦和孩子们求学的艰难所深深触动,看到三个村子几十名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上课,甚至有不少孩子因为没钱买书、没钱上学而辍学在家,他心痛不已。回到北京,杨洪璋发动物资学院的师生捐款助学,还号召“一帮一”助学扶贫。之后,杨洪璋联合北京11所高校,还有几所中小学,发动教师和学生为贫困地区捐献图书,最后募捐三万多本书,给万全县的很多小学解决了图书问题。
       2002年7月,新一届毕业生离校在即,随意丢弃的书本、衣物到处都是,杨洪璋灵机一动,开始带领学生收集毕业生的物品,三天就收到500名毕业生捐助的衣物5000余件,还有大量的书籍和收音机等。他亲自和学生一起分类、整理、清洗、打包、托运,一直运到万全县顾家沟、夭儿湾、红旗沟三个村子,捐助给那里的孩子们。
       2003年,他在物资学院发起设立 “爱心捐助站”,号召毕业生离校时捐献物品,奉献爱心。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各部门鼎力支持,洗衣房免费清洗衣物,车队义务运货,学校还专门提供了4个库房;学生社团也出人出力,帮助在校内收集旧衣物、废旧物资、废旧书本等。
       在“爱心捐助站”库房,杨洪璋随便抽出一本书说:“你看,虽然是回收的,还是挺新的,一点也不影响使用。”放眼望去,库房里码放的军训服整整齐齐,经过清洗已经焕然一新;还有学生们捐献的其他衣被物品,也都干干净净,非常整洁。“不光贫困生,就连普通学生都喜欢来这儿淘换,可惜我们只送不卖。”杨洪璋笑着说。
       多年来,“爱心捐助站”旧书旧物回收利用的工作逐渐完善。一年又一年的毕业生都把爱心捐献当作一种传统、文化和习惯。每年新学期开学,特别是新生入学,“爱心捐助站”又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凡是家庭条件困难的,都可以到“爱心捐助站”免费领取二手军训服和二手教材。如今的“爱心捐助站”,也被学生亲切称为“爱心小屋”。无论是不是毕业季,谁有可以再利用的物资,都可以捐献过来。除了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其他物资真正变废为宝,实现了物尽其用。
       “爱心捐助站”每年都将大笔物资源源不断供应给河北省万全县的贫困村。那些家庭困难的村民,穿上用上以后特别高兴。每年军训一次性用过的军训服,清洗后几乎是九成新的,村里的孩子穿上后兴奋得满村跑。学校淘汰的计算机,孩子们拿去学习打字,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拉着杨老师去看:“杨爷爷,谢谢您!”久而久之,杨洪璋对当地的老乡有了亲人般的牵肠挂肚,他多次带领学生,到当地帮扶助学,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介绍当地的孩子来北京读中专,在他们的帮助下,山村里第一次走出了大学生。
       杨洪璋干事,离不开老伴支持。一开始杨洪璋收旧衣服,老伴还不太理解,“你收这东西干什么,人家能要吗?”后来有一次,杨洪璋带老伴一起到村里给村民发放衣物。最后衣物都发完了,有一位老太太还是不肯走,他们歉意地对老太太说:“没有了,全发完了。”结果,老太太伸出手说,“那塑料袋给我也行……”。那以后,老伴成了杨洪璋坚定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
       对于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杨洪璋颇有心得,他说,“北京周边有32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非常需要帮助。北京、天津有一百多所大学,很多学校都有淘汰的、废旧的物资,有的甚至院子里就堆着桌子椅子,风吹雨淋全坏了,只要领导有一点点节俭意识,签个字就可以无偿捐出来,拿到农村中小学就能解决很大问题,比白白报废强多了;学生那里,也有源源不断的“宝藏”,根据经验,从毕业生或在校生那里回收旧教材旧衣物,除了爱心捐助外,只要价格略高于废品价,就可以大量回收,并不是难办的事。除了高校以外,很多国家机关的不少部门,也有很多废旧物品,不要轻易丢掉,轻易报废,拿到农村就可以变废为宝,实实在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最后杨洪璋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坚持把这事做下去。”

留言板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俭养高怀 物传二手
勤兴大业 爱满一园